写下这个标题估计会有一些Uber的死忠粉来追骂我吧,不过别急着追(虽然你也追不上),先听我把话说完:
上个月Uber宣布退出中国的时候,估计不少和我一样喜欢看广告的人心里第一反应是——
妈蛋!
Uber退出中国,这也意味着中国出行领域里能做出精彩有趣营销的品牌随之少了一个啊!
我虽然很少使用Uber,但我喜欢时不时看Uber的广告啊!
不过,好在这一年来,在出行领域里,“共享单车” 的概念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中国也已经有品牌开始摸索出自己的路径,甚至还有走出国门冲向大洋彼岸的趋势,用有美感的产品颜值和有腔调的广告来弥补Uber离去后的遗憾,比如最近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大热的“小黄车”——ofo。
而且,ofo共享单车创始人兼CEO戴威就把ofo定义为“自行车界的Uber”。
他也因为注意到“现在自行车的使用效率低,自己的自行车并不能时刻停在身边,而身边能看到的又是别人的车,不能用”这一痛点而创办了共享单车ofo。

在这个圣诞节,“小黄车”就干了一件挺“黄”的事情。
它组建了一个圣诞男团,让美少年戴花,骑上街头,为迎面而来的陌生人送上鲜花和祝福。




收到男团们祝福的路人里有老夫妻,有单身少女,有好基友,有ofo自己的用户,甚至还有骑着竞品单车的用户。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路人在收到男团们的祝福后,又会在标牌上写下自己的祝福语,让男团们带到下一位陌生人手上。
也就是说,这场活动,ofo既是发起方,也是一座中间桥梁,像是一个连接器那样,串联起了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一场情感对流与温情传送。
如果你恰好也在北京、上海,恰好圣诞节期间到街头溜达了,那说不定还与他们打过照面。
而从微博上ofo放出的物料来看,ofo还给这个活动定了个有点颜色的主题,叫“这个圣诞来点黄的”。

从上面活动反馈出来的最终效果看,这个主题也可以换句话说,叫“这个圣诞来点暖的”吧?
探循ofo共享单车品牌的成长轨迹,我们可以发现很鲜明的一点——“黄色”,是ofo与生俱来也强力固化的标签。
首先,在创立之初的时候,他们觉得“自行车本身就是一种符号,从发明创造到使用至今,地球人都知道它的外形和用途”,于是,其品牌的logo也由自行车的外形演化而来——基本上,这个logo一眼看上去就知道ofo做的是与自行车有关的事情。

其次,为了彰显自己年轻、活力、温暖的品牌调性,logo颜色在选取时最终采用了黄色作为主要的沟通颜色。
在ofo的办公室,也是随处可见自行车的元素。

这一点,在后来ofo推广自己的广告里也得以进一步被提示放大。

▼

“出门就骑ofo,黄的那个”
除了用颜色对用户进行心理上的抢位之外,ofo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上选择的另外一条路径就是不断地做品牌与用户、品牌与品牌之间的联动。
在这联动的过程中,会特别强调两个关键词“治愈”和“趣味”。
比如,在社交网络上,为了让用户不仅仅只是把“小黄车”当成一个骑行工具,发起了“拍照神器小黄车”的活动。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小黄车”除了能满足日常出行的需求,还拥有另一重隐形的社交功能——从工具到道具的变化。
而ofo和精选美食电商平台enjoy合作的“扩大你的美食半径”活动,则打破了用户日常出行时重复的线路轨迹。

在这个活动里,ofo和enjoy联合多家美食餐厅,用骑行的线路串联起一个商圈内的美食地图,来犒劳吃货们的胃。

再比如在开产品发布会的时候,ofo还一次性联合了科技圈、文化圈、媒体圈、互联网圈等12家同样有腔调的品牌来为ofo发声——欢迎ofo共享单车进入城市。

其中,杜蕾斯这张海报,相信老司机看完又要乐了。

如今,随着共享单车进一步被大众所认可,ofo在中国青年群体当中的口碑与日俱增,ofo也把目光放到了海外。
在众多互联网企业争相“出海”的浪潮中,“小黄车”成为首个提供海外服务的共享单车平台。硅谷和伦敦,是“小黄车”全球化的前站。
同时,在 Google、Facebook 的园区内,也将出现“小黄车”的身影。


我们无法知晓ofo的黄色身影未来会走向哪些国家,但在“小黄车”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与Uber同样的气质——致力于改变城市出行生活,而且品牌做得有趣、有型、有腔调。
美国作家海明威说:“骑车才能体会一个国家的精华。(It is by riding a bicycle that one learns the contours of a country best.)”
回顾ofo的品牌骑行轨迹,或许在它的身上,我们也能体会到一个品牌在初创阶段要把握的精髓:
建立具有强烈识别度的印象标签,然后不断地强化它。
找准自己的品牌腔调,知道该与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品牌一起做什么样的事情。